SYSTEM ACHIEVEMENTS
作者:李远超 韩昊祥 曾长英 陈新 发布时间:2025-10-09 阅读量:782
木薯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大戟目大戟科木薯属植物,属内有150多个种,其中仅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为唯一的栽培种,别名木蕃薯、树薯,西班牙文名为Yuca,Tapioca和Manioc,英文名为Cassava。木薯及其亲缘种都是低地的热带灌木,起源于热带美洲。它们的生态环境是从半干旱地区至热带雨林,就原产地而言,它们限于西半球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和西印度群岛地带。
木薯植株形态特征(图片来自网络)
一、木薯的起源和印第安人的工作
木薯的起源地国际上原有两种说法:一是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一带;二是巴西的西北部地区。此两说从所附地图上看, 便分别指中美洲地峡地区和亚马孙河流域南部地区。近年来关于木薯的起源地问题已有了新的进展。通过种系地理学 研究, 木薯很可能起源于野生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种群, 它们分布于亚马孙盆地的南部边缘一带。
在前哥伦布时代, 木薯早已从亚马孙河流域传播到中美洲、北美洲南端和加勒比地区, 早已成了印第安人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且其生产技术和加工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角亚-德-塞壬的木薯田遗址表明他们早已合理密植精耕细作。
二、欧洲人的接触和传播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西半球的美洲开始与其他大陆接触、联系, 美洲的历史发生转折, 木薯的栽培发展传播利用史也开始转折。哥伦布等第一次美洲探险就“发现”吃上了木薯。哥伦布还是第一个“发现”、吃食、记述了木薯的欧洲人。
1550年左右, 木薯由葡萄牙商人首次传入非洲。在非洲,木薯更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相当于我们吃的小麦面粉的重要地位。非洲人吃木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吃一种由木薯粉发酵而成的食物。由于木薯本身全株含毒,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质为亚麻仁苦苷,如果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汤,都有可能引起中毒,原因是亚麻仁苦苷或亚麻仁苦苷酶经胃酸水解后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使人体中毒,所以在食用前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一般使用清水浸泡数天,再煮熟即可去除绝大部分毒性。
在大洋洲方向, 19世纪50年代法国传教士把木薯栽培从留尼汪岛传入新喀里多尼亚。到20世纪伊始, 木薯栽培传入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
木薯淀粉制作的食品(图片来自网络)
三、木薯传入亚洲和中国
早在16世纪, 葡萄牙定居者就把木薯栽培传入印度果阿, 又从那里传入南印度西海岸的喀拉拉邦。1786年西方探险者把木薯 (栽培) 传入锡兰 (斯里兰卡) , 1794年又传入印度的加尔各答。但是木薯在东南亚地区的大田栽培于19世纪方传开和普及。
19世纪初, 木薯传入中国大陆南部沿海地区。经爬梳, 发现方志中始有反映。清光绪《高州府志》载:“有木薯, 道光初, 来自南洋。干高数尺, 根即薯。可杵粉, 可煮食, 必切片水漂三五日, 方不毒人”。首先在广东省高州一带栽培,随后引入海南岛。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以广西、广东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和贵州等省的南部地区亦有引种试种。木薯富含淀粉,占比为24%~32%,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一般人皆可食用,还具有消肿解毒的作用。木薯最早是清朝时期周围国家对清朝皇帝的贡品,后来在广东一带进行种植和培养,因为它适应性强、抗干旱的特性得以在我国南方大量种植。在清末时期成为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养活了大量逃避战火的贫民。到了民国时期,木薯在中国农业种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图文来源:木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热科院生物所 李远超 韩昊祥 曾长英 陈新
上一篇:诱变育种技术改良木薯
下一篇:木薯——“潜力无限的作物”